七氟烷慢诱导全身麻醉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中的应用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摘 要】 目的 探讨七氟烷慢诱导全身麻醉气管插管在成年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患者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中应用的安全性与可行性。 方法 选择行UPPP的OSAS男性患者30例,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Ⅱ~Ⅲ级,年龄35~48岁。随机分为两组(各15例):咪达唑仑复合瑞芬太尼组(MR组)和七氟烷组(S组)。MR组诱导采用1%丁卡因表面麻醉联合咪达唑仑50 μg/kg、瑞芬太尼 0.8 μg/kg静脉滴注,S组诱导采用1%丁卡因表面麻醉联合6%七氟烷吸入麻醉。维持均采用瑞芬太尼0.08 μg/(kg·h)静脉持续泵入。两组均在保留自主呼吸情况下先使用Macintosh喉镜显露声门,如Comack-Lehane分级小于3级,直接经鼻气管插管;Comack-Lehane分级大于或等于3级,盲探经鼻气管插管1次,如果失败改行纤维镜下经鼻气管插管。记录患者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时(T3)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观察并记录两组诱导时间、插管次数以及诱导期间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率。 结果 所有患者诱导插管过程中SpO2>95%。两组T1时MAP和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组T2时MAP和HR较T1时明显下降(P<0.05),S组T2时HR较T1时明显下降(P<0.05),两组各时间点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组诱导时间明显长于MR组(P<0.05),S组Macintosh喉镜明视气道Comack-Lehane分级优于MR组(P<0.05),S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MR组(P<0.05)。S组呼吸抑制、呛咳和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MR组(P<0.05)。 结论 6%七氟烷吸入麻醉复合1%丁卡因表面麻醉慢诱导应用于OSAS患者UPPP治疗,不仅可以妥善处理困难气道相关问题,并且血流动力学相对平稳,不良事件发生率低,是一种安全、可行的诱导方案。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张宇,姚翊,孔高茵.七氟烷慢诱导全身麻醉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 悬雍垂腭咽成形术中的应用[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1):1-

复制
相关视频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